“白发魔女传”作者影视热度远不及金庸、古龙 因为?
“武侠片”在华人影视界堪称重要代表类型,数度在票房和收视榜上缔造惊人佳绩,知名武侠小说家如金庸、古龙等的作品,每隔几年就被重拍,成为不同世代观众共同的记忆。然而在武侠领域中和他们齐名的,著作数量高于金庸,被改编成影视节目的次数却低得多,一般观众都不算很熟悉,到底为何造成这种差距?
由梁羽生经典名作改编的电影“”,即将在台重新上映,性格激烈、因受情伤一夜白发的“玉罗刹”练霓裳,成为武侠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之一,不过由与张国荣主演的这个版本,造型、视觉营造虽然精彩至极,堪称历来各版之最,在剧情上却几近“魔改”,原著中关于主角涉足政治斗争的内容全部删光,铁珊瑚、岳鸣珂等称得上男女主角外戏分最重的配角和相关戏分也都被拿掉,与原著接近的程度不及40年前左派影业拍摄的旧版。
当年的“白发魔女传”由鲍起静与方平分饰玉罗刹、卓一航,出道未久的刘雪华演铁珊瑚,剧组在黄山拍摄时还巧遇邓小平,留下纪念性合照,鲍起静与方平戏外也真的结成夫妻,使这个版本别具意义。香港左派影业的电影都不可能通过来台上映,偏偏梁羽生的小说大都被左派影业搬上大银幕,台湾始终无法打开知名度。
早年梁羽生和金庸小说在台都是禁书,改编的电影也跟著禁止放映。1980年金庸小说在台解禁,国内两大报各自刊载“侠客行”与“倚天屠龙记”,邵氏打铁趁热在暑假推出2、3年前已在香港上映却口碑、票房都失利的“倚天”电影版,顺利在台开出卖座大红盘,金庸名号就此打响,之后港剧“天龙八部”、“神雕侠侣”等捧红刘德华、黄日华等“无线五虎”,持续炒旺金庸的声势,让金庸热至此在两岸三地华人区永无真正退烧的一天。
梁羽生的小说除了左派影业一度很爱外,香港电视台曾经将最受喜爱的“云海玉弓缘”、“萍踪侠影录”等拍成连续剧,无奈台湾观众更爱TVB港剧与港星多过其他对手台,梁羽生武侠剧大都在那些对手台,照样无法翻红。邵氏的武侠片曾在台红极一时,先后把古龙、金庸带旺,唯独梁羽生的小说他们绝少改编,只有一次将“云海玉弓缘”拍成电影,却把人名全改掉,片名也改成“游侠情”,完全不提原著从何而来,那时邵氏在台已近强弩之末,惠英红、何家劲、关之琳等主角不是行情已走下坡,就是完全未成气候,台湾票房一如预期不理想。几年后中视请来TVB名编导刘芳刚改编“云海玉弓缘”,虽更名为“天山英雄传”,出版社配合推出整套梁羽生的小说,想要循金庸的模式让梁羽生被台湾观众熟识,可惜台视和华视分别播出“还君明珠”与“在水一方”,“天山英雄传”收视远远落后,梁羽生又再一次失去在台湾走红的机会。
如果不是林青霞与张国荣的巨星气势让“白发魔女传”成功抓住台湾观众视线,至少让这题材引起台湾影视业者的兴趣,台湾观众就更难有机会多认识一下梁羽生。梁羽生的小说虽然因他深湛的国学基础,传统文言回目与书中人所作的诗词较金庸、古龙小说出色,人物塑造不及金庸有特色,情节离奇悬疑也不如古龙,且常出现上一部的人物在下一部的情节里出场频繁,倘若上一部没读过的读者,很难顺利吸收,亦造成改编困难,所以影视业者一再翻拍金庸、古龙,很少碰梁羽生的作品。
有趣的是,演过梁笔下人物的红星不一定少,除了林青霞、张国荣、刘雪华、何家劲等,潘迎紫和孟飞在“神州侠侣”的角色原本也脱胎自“白发魔女传”,潘迎紫比林青霞早了8年就戴上白发头套。





